“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团队
校领导和参赛学生交流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量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obe)理念,立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聚焦学生在毕业时“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从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学科竞赛工作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累计获得1185项各级别奖项,其中国家奖项356项、省级奖项527项、其他奖项302项。
创新了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设计—实践—创新”四位一体、循序渐进式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把实践实训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入学教育、金工实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融入,构建了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基于项目牵引的培养方案改革,形成了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递进式、延续性的“三早”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从大一就开始引入工程意识,将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知识(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设计(6个课程设计和一个毕业设计)、实践(工程训练、实验、综合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和创新(创新设计和竞赛等)能力培养“四位一体”有机集成,实现贯穿本科4年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了“学赛一体、理实结合”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以学科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纽带,梳理各类学科竞赛在专业层面上的阶梯性与内在关联性,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将学科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模块,搭建“实验、实训—学科团队—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创新平台。分层次、分年级、分项目实施,以课程引领竞赛,以赛促学、以练促赛,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这类旨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指导已成为学院教学的常设环节。
精耕细作,打造“教授挂帅、博士领衔”的全员育人新生态
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学科背景,依托机电测控和智能制造两个省级教学团队,以及智能检测与视觉技术、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制造系统集成与机器人技术4个学科方向及其科研团队,形成了侧重于三维建模、机构设计、机电控制、数控加工等方向的学科竞赛团队。学院在职教授全员上阵,按照自己的科研方向牵头团队,带领博士和骨干教师,扎根实验室、指导学生,形成了产教融合、研赛一体的发展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学生受益面明显扩大,竞赛成绩持续提升,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强业务水平的优秀指导教师,充分营造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
机器人及智能技术与装备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高履带吸盘式攀爬机器人”和“车载滚筒式转运机器人”两个竞赛项目,在2015年与2016年的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视觉检测技术和智能化管道焊接技术团队将基础研究项目转化成本科生对于焊接技术的应用型研究,“高效智能全位置焊接系统”获得第四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实现了学院在该项赛事上国家奖项“零的突破”;“仿焊工视觉智能管道焊接机器人”和“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形迹管理器具研发”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自主移动机器人焊缝视觉跟踪系统”获得“挑战杯”湖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砥砺创新,优化了“保障重点、鼓励先进”的政策激励和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
经过长期改革积累与协同规范,学院的学科竞赛组织工作已经具备了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经费投入与激励机制,“保障重点、鼓励先进”,绩效考核与年终分配方案中对学科竞赛的奖励比重大幅提升。在工作中,构建了贯穿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学科竞赛培养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学科竞赛支撑平台;以大学生创新中心为依托,学科竞赛与创新活动相结合,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实验计划体系以及支持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创新的创新活动体系;在学生中成立机械创新学会,提供活动场地、经费支持及技术指导,自新生进校开始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推介各项比赛、指导教师、优秀团队和获奖成果,激发学生参赛热情。另外,学院还负责在赛事中做好师生的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工作,解决师生的燃眉之急,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召集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布置参赛任务;聘请机械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指导,开设专题讲座等。
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要进一步把学科竞赛固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以学科竞赛为纽带连接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在校期间参与学科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毕业时都拥有一些“硬通货”——授权的专利、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学科竞赛奖励、主持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这样的学生在招聘会上大受欢迎,用人单位评价他们“专业知识深、动手能力强、团队意识好”。
启示之二:要厚植学科竞赛的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建立“学院—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联动机制。对应不同学科竞赛,结合学院综合工程实训中心的具体条件,成立相应的竞赛活动基地,为学生创造较大的自主创新和探索的空间,提供一个可以将设计想法转化为设计作品的平台。同时,鼓励院院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的竞赛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和企业建立欧洲杯足球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项目有选择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程,共同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启示之三:要有一批潜心学术、敬业奉献的好教师来带出拼搏进取、励志重行的好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教师和学生来讲,都必须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学院将继续对标“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将高起点、全方位、多角度的学科竞赛与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办学目标融为一体,进一步推广应用目前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持续加强学科竞赛建设,着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科竞赛的覆盖面、影响面和受益面,推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