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湖北省第十二届社科普及宣传周襄阳分会场启动仪式在湖北文理学院举办。此次宣传周的主题是“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升全民人文素养”,动员广大社科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大众化普及。荆楚社科名家马敏教授发表了《致全省社科工作者的倡议书》。马教授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作为,也应大有作为,呼吁全省社科工作者要“在反哺社会、奉献人民这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明新出席了襄阳分会场的启动仪式,并在开幕式致辞中肯定了学校在社科普及宣传中所作的贡献。他说,湖北文理学院在襄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进程中一枝独秀,凭着深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优势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需要,深入开展理论实践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为促进襄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培养造就了热情献身本土发展的杰出专业人才。
湖北文理学院作为办在襄阳的一所地方高校,始终坚持与襄阳共生共荣,深度融入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了“扎根襄阳、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的服务地理念和“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办学特色。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使命,5月26日,湖北文理学院和政协宜城市委员会共建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宜城分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揭牌及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宜城举行。该活动是此次社科普及宣传周重要活动之一,校长张彦铎出席仪式并与宜城市委书记武义泉共同为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宜城分院及宜城宋玉文化研究会揭牌。张彦铎指出学校历来重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专门成立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搭建大平台,凝聚各方力量,对襄阳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助力打造襄阳文化品牌。宜城分院的成立有助于系统化推进宜城历史文献、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研究,高质量推动宜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宜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与我校服务地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双向促进,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更上一层楼,使楚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途径,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并强调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旅游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很好地“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是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创新与繁荣的重要推力之一。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承担着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学术研究、旅游知识传播和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和使命。为更好发挥旅游管理应用型专业服务地方的功能,学校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成立“旅游发展研究院”科研平台(以下简称“旅研院”)和“生态实践智慧型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创新团队”(以下简称“旅游规划团队”)。笔者作为湖文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员,多年来与广大师生一道深耕文旅融合发展领域,坚持走校地合作、产教协同的服务地方模式,聚焦乡村振兴领域,努力实践双本人才培养模式:以“红色”引领学生思想教育,“坚定红色信仰、传播红色文化、培育红色种子、传承红色基因”,在可靠上锤炼人才本色;以“绿色”夯实专业能力,“理解绿色文明、内化绿色理念、掌握绿色技能、规范绿色言行”,在合格上锤炼人才本领。
乡村振兴是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2020年第一阶段的实践探索中,旅游专业一帮人通过旅游扶贫初步找到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确立的“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和地方发展需要,强化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在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等学科方向以及本科和硕士人才培养方面,旅研院和旅游规划团队将围绕着“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力争做出新的探索和贡献。我们坚信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指引下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文旅产业大有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践行高校文化传承和服务地方的使命,以旅研院和旅游规划团队为依托,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再建新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运海(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暨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