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不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野蛮其体魄”。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往往较前者更为基础,因为文明的精神,总是寓于健康的体魄之中。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网络世界的陡然兴起,以及升学考试过程中对身体健康不甚重视等方面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疏于运动锻炼,身体素质也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滑趋势,尤其是19至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和高校都采取了相关的举措,例如增加体育学时、推行体测制度、实行运动“打卡”等。还有些高校采取了个性鲜明的举措,诸如:清华大学的“不会游泳不予毕业”、浙江大学的“跑西湖”、华中农业大学的“环湖跑”和湖北文理学院的“运动校园”等,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大学生运动锻炼,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离大学生把运动视为一生的爱好,还有一些距离。
如何让运动成为大学生一生的爱好?这是每一位高校领导以及每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运动锻炼的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在方面主要包括运动举措、运动设施、运动指导、运动氛围等,内在方面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高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运动设施、运动指导、运动氛围等方面富集的地方,因此,高校有必要也有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运动。高校可以通过出台运动举措,改善运动设施,提供运动指导,营造运动氛围等,来吸引鼓励学生进球场、上跑道,进行运动锻炼。有了运动举措、运动设施、运动指导与运动氛围等,大学生爱上运动锻炼就有了充足的外部条件。
强健的体魄无法短时速成,运动的价值也不在一朝一夕。为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运动锻炼,必须使其建立起相应的运动认知、运动能力、运动习惯,进而去主动地运动、技术地运动和艺术地运动。由此,运动才会成为每一个大学生一生的爱好。主动地运动,意味着在学业与健康、要求与追求、工具与本体之间,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技术地运动表明着技术的娴熟、能力的提升与比赛的胜出;而艺术地运动则象征着不断地超越、巅峰的体验与忘我的境界。主动地运动、技术地运动与艺术地运动,会让每一名大学生运动“成瘾”,一生喜欢上运动。
任何运动,都有一个不断超越、追求完美的问题。运动既要主动,让运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还要技术,不断在运动技术方面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而且更要艺术,在运动中去化苦为乐、乐在其中,去不断超越、追求完美,进而涵养运动者坚毅的品格。
(作者:彭文晓 系湖北文理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